曲黎敏解读《伤寒论》|第六章 脾胃问题:阳明病
曲黎敏 著
第六章 脾胃问题:阳明病
先前我们讲了问诊问大便的问题,所以这一节我们讲讲大便难的问题,因为这个问题带给大家的困扰太多了。甚至大便难也可以导致人烦躁、口干、发狂等各种精神症状。
先讲个闲篇。大便难的问题,其实可以上升到一个精神的高度,比如古人是如何看待“自由”这个词的。
大家知道“自由”这两个字什么意思吗?自,即鼻子,所以自由首先就是要呼吸畅快,呼吸要没有感觉。什么叫不自由?就是你快憋死了。
而“由”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?由这个字,《说文解字》里没有,但《说文解字》里有“届”这个字,届字从尸凷,因为《说文解字》说“届,行不便也”。尸,就代表身体。凷字,有人说是入土之意,表示身体入土,行路不便。其实,如果人体半截入土了,就无法行走了。所以“由”字的本义根本不是入土的意思,而是像人憋了泡屎在裤裆处,走路费劲的样子。
所以什么叫身体的自由?就是肺与大肠相表里,就是上面呼吸畅快,下面拉得痛快,上下皆无窒碍,整个人体里面又干净又充满新鲜的能量,就是自由。所以大便难这件事也是让我们不自由的。自由是指一种没有滞阻、上下联通、与自然自在交换的本然状态。所以以后看到任何词汇,都别瞎猜,而是要弄清楚每个字的本义才好。别以为自由就是没人管了,其实,自由最主要的是自我欢畅的感觉,跟旁人无关。有没有人管,那是你自找的,但你的呼吸是别人管不了的,拉屎也是别人替不了的,只有肺和大肠都舒畅了,才有真正的身心自由。
再说“届”这个字,上面是个尸,代表身体,下半部非由字,是凷字,入土之意。这个字的意思是说身体入土,行路不便。又作生命结束,时间到临的意思。汉字都是有缘由的,所以说学点儿《说文解字》没有错,知道了每个字的本义,对我们理解古文非常有帮助。
大便难首先是阳明病。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是阳明病的位置和处所。太阳,护布全身,言其大;阳明,多气多血,言其强。胃没劲儿,就消化不了食物;大肠没劲儿,就代谢不掉垃圾。病邪到了阳明,虽是里证,但阳明抗邪的能力也是强大的。
一般说来,阳明病有两种,一种是原发的,比如胃里有宿食等。另一种是继发的,继发的阳明病则是上面所言:太阳表邪不解,由于发汗、吐下等伤了胃里的津液,津液干燥,而转为阳明病。阳明为燥热,燥热内结,就会出现不大便、大便难等阳明里实证,也就是肠实而胃满,又叫腹部痞满。
腹部痞满、大便下不来,还分三种程度和来路。
问曰:病有太阳阳明,有正阳阳明,有少阳阳明,何谓也?答曰:太阳阳明者,脾约是也;正阳阳明者,胃家实是也;少阳阳明者,发汗、利小便已,胃中燥、烦、实,大便难是也。
先说“太阳阳明者,脾约是也”。是说有太阳表证——头痛、发热、恶寒的同时,大便秘结了。脾与胃相表里,胃的燥气太盛,约束了脾阴的运化。肠胃的燥热逼迫脾阴下渗,导致小便反多,大便呈羊屎球状,又小又硬,几天不下,渐渐地就成了习惯性便秘。
再说“正阳阳明者,胃家实是也”。这是指阳明本经、本腑病,跟太阳、少阳无关,病理变化是“胃家实”。实,是对虚而言的,饮食水谷入于胃,胃就实了。水谷腐熟,精华上升,腐物下移,则肠实而胃空。人的消化吸收就是虚实交替,六腑(六腑指胃、大小肠、三焦、膀胱、胆)传化物而不藏,六腑以通为顺,当六腑不通不顺时,就成阳明实证,就有大便排泄不出、腹部痞满疼痛,另外还有潮热汗出、烦躁谵语等症。这些都是胃家实,胃家实的便秘比脾约便秘厉害,大便已成燥屎,是大承气汤的主证。
再说“少阳阳明者,发汗、利小便已,胃中燥、烦、实,大便难是也”。是说少阳病误用发汗、利小便的方子后伤了津液,从而出现胃燥、大便困难的阳明病。
《伤寒论》说:“何缘得阳明病?答曰:太阳病,若发汗,若下,若利小便,此亡津液,胃中干燥,因转属阳明。不更衣,内实,大便难者,此名阳明也。”
这段是说,太阳表邪不解,由于发汗、吐下等伤了胃里的津液,津液干燥,而转为阳明病,而出现不更衣(不上厕所)、内实、大便难者等阳明病。
先说津液。《黄帝内经》说,小肠主液所生病,大肠主津所生病,所以一味地发汗、吐下,津液必伤。此时病就从表证入了里证,太阳病就成了阳明病。所以,治病一定要小心,桂枝汤、麻黄汤等都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。不要轻易去发汗,发汗不是亡阳就是亡阴,亡阳就成了少阴证,伤了津液就转成阳明证,就成了里实证,就会大便难。
“不更衣、内实、大便难者,此名阳明也。”不更衣是什么意思?就是不上厕所。古人宽袍大袖,而且贵族都穿裙装,同时古代卫生条件特别差,所以便有“更衣如厕”制,就是上厕所必须换衣服。历史上就有两个更衣侍女得到皇帝宠幸的,一个是汉武帝宠幸了卫子夫。原本汉武帝的姐姐培养了许多美女让汉武帝挑选,可没有想到汉武帝上了趟厕所,跟卫子夫好上了。卫子夫舞跳得好,人又纤瘦,于是,汉武帝姐姐在送卫子夫进宫时,抚摸着卫子夫的后背说:“强饭。”就是强迫自己多吃点儿。还说:“即富贵,无相忘。”就是你若富贵了,别忘了是我给你的机会!
另一个著名的“更衣”就是日本小说《源氏物语》里主人公的母亲,他母亲就叫“更衣”。古代人其实常因为职位而得姓,如果你是干更衣的,你就姓更衣,如果你是医生可能就叫医缓,如果你的职位让你可以乘坐公家马车,你就可能姓公乘。《源氏物语》主人公的母亲因为是个更衣,地位卑微,所以主人公一生都只是个风流的王爷,而不能登大统。
《伤寒论》怕我们不懂更衣,所以又说不更衣是内实,大便难。那么用什么药呢?
凡是大便难就这几个方子,一个是先前讲的甘草干姜汤,专治上下窍不通,而且相对安全。比如有个老太太肚子硬,几天不大便,还成天说神神鬼鬼的话,服甘草干姜汤几天后,大便拉了好多,肚子一下就软了,而且也不说胡话了。这个方子虽然就两味药,但治疗精神躁狂症和老人顽固性便秘有奇效。
《伤寒论》中治疗阳明的大便秘结还会用到大小承气汤。先说承气是什么意思,承者顺也,把燥屎污物之气排出,使胃肠腑气得以通畅,就是承气之意。
《伤寒论》说:手足濈然汗出者(指一阵接一阵地微汗),此大便已鞕也,大承气汤主之。
大黄四两,酒洗。厚朴半斤,炙。枳实五枚,炙。芒消三合。
现代基础用量:大黄12克、厚朴24克、炙枳实12克、芒硝9克。
具体煎煮法是:上四味,以水一斗,先煮厚朴、枳实二物。其中,厚朴消满,枳实消痞,痞,就是上下气不通。取五升,去滓,然后下大黄,更煮取二升,去滓,最后下芒硝,更上微火一两沸。就是用厚朴枳实先通达胃肠之气后,再帮助大黄、芒硝起到泻下大便的作用。一旦大便得下,剩下的药就不要再吃了。
为什么一定要用芒硝呢?肠中燥结,屎块又硬又小,芒硝能软坚散结,可以增加肠道的水分,所以,芒硝专门为燥屎而设。再者,大黄芒硝是血分药,厚朴枳实是气分药,专门解胃家实的“实”,有推陈致新之良效。
大承气汤四味药:厚朴、枳实、大黄、芒硝。厚朴能够宽肠、消腹满,所以,用大承气汤必须要有腹诊,患者的肚子要很硬,像两个瓦片合扣在一起,而且一按就疼,十来天不大便,舌苔黄燥,而且脉象沉实,兼有潮热汗出,就可以用大承气汤,用后即拉。如果腹部已柔软,就不可再用,如果腹部还硬还疼,就可以再用一次。但大承气汤属于峻下之法,易损人正气,不可过用。
如果说大承气汤证是燥屎已成,证在大肠,那么小承气汤是病变在小肠,大便已硬,但还未成燥屎。
《伤寒论》说:若腹大满不通者,可与小承气汤,微和胃气,勿令至大泄下。
就是腹胀满实证,大便不通或大便硬时,可以用小承气汤。
小承气汤的组方是:大黄四两。厚朴二两,炙,去皮。枳实三枚,炙。
现代基础用量:大黄12克、厚朴6克、炙枳实9克。
方子很简单,就三味药,跟大承气汤相较,没有芒硝,因为此时还没有燥屎。其中,大黄,其性甚速,走而不守,善荡涤积滞,调中化食,通利水谷,推陈致新,导瘀血,滚痰涎,破症结,散坚聚,止疼痛,败痈疽热毒,消肿胀,用之如神。但用之必须辨证非常清楚,而后下药甚效,否则,杀人于眉睫也。因为其性如将军,甚猛,为实证可以用之,虚证就要小心。厚朴可以平胃中之燥气,而且其性淳朴,不伤正气。枳实有破坚之功效,且有濡润之性,但要注意的是,元气足,可重用枳实,否则不能用。
张仲景接着说服用方法: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温二服,初服汤当更衣(第一次喝汤药时就会上厕所),不尔者(不上厕所的话),尽饮之,若更衣者(如果上了厕所的话),勿服之。因为再用就可能伤正气了。所以用药一定要小心,以上这两个方子都有点儿猛,虚证绝不能用。
这里面有两点需要注意:一是大承气汤煮法有先后,芒硝若先煮,就没有力量了。而小承气汤是三味一起煮。二是古代煎药就煮一次,所以量大,但基本是分三碗服。小承气汤是煮好分两碗。
我们现在可以把量减下来,比如《伤寒论》中开到60克的,那我们现在开20克就可以了,相当于我们开的是他一碗的量而已。若更衣者,勿服之。他先让你喝一碗,刚喝完就应该去拉;如果不拉,就全喝掉,如果拉了,就坚决停服,一定别再服了。现在老头老太太都贪心,过去讲究病去即止,而现在的病人总怕浪费,花了钱就得全喝完,结果一拉就收不住了,人就虚了。
具体如何使用大小承气汤,《伤寒论》还反复说:阳明病,潮热,大便微鞕者,可与大承气汤,不鞕者,不可与之。若不大便六七日,恐有燥屎,欲知之法,少与小承气汤,汤入腹中,转失气者,此有燥屎也,乃可攻之。
这段是张仲景告诉我们用大小承气汤一定要慎重。有阳明病潮热,大便微硬者,可以下大承气汤,大便不硬就不能用。用大承气汤基本要有四个表征:一、汗出;二、潮热;三、腹满硬;四、不恶寒。若六七日不大便,恐怕里面就有燥屎了,曾有一病人特别瘦,说每每能摸到他自己的屎,果然肠子那儿有一个一个硬屎球,这就叫燥屎五六枚。要进一步诊断有没有燥屎,可以先上一服小承气汤,试探一下,如果刚一喝下去这人就放屁了(失气就是放屁),那就判断有燥屎,乃可攻之,这个时候就可以大胆地用大承气汤了。
《伤寒论》接着说:若不转失气者,此但初头硬,后必溏,不可攻之,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。欲饮水者,与水则哕。
这段是说,如果吃了小承气汤,没有失气,也就是没有放屁,说明没有燥屎,但也六七天不大解,大解时粪便前面硬,后面软,此时全无阳明实证。无阳明胃燥,甚至是胃寒,所以一定不要服用承气汤!这种病人现在特别多,千万要小心,一旦服用了承气汤,必伤脾胃之阳。脾胃之阳一伤,不仅更加腹胀,而且不能吃东西,甚至喝水都嗝逆,这是因为中焦有寒邪。
像这种“初头硬,后必溏”的病人,大便开始那段硬,不是燥热而是阳虚,而后面便溏是胃与大肠有寒。这种情况理中汤类的方子有奇效,先会排湿气,浊水浊气浊物排尽时,大便就恢复到香蕉状了。但有的人浊水浊气浊物的排出会走太阴脾,或皮肤肌肉,这时就会出现浑身肿胀,病人接受不了的话,这病就没办法治疗了。
邪气总得有出处,要么走肠道,要么走肌肤腠理,每个人的身体反应都不同。所以,不事先接受医理教育的话,就无法坚持治疗。这也是无法在网上给病人开方子的原因,因为开方子不难,难的是吃药后的反应每个人都不一样,而《伤寒论》最大的难处也是在于病情的后续调理,尤其是发病后的应急处理。
现在人都是耗散太过,真能吃到大小承气汤的人并不多,所以服用承气汤最好找到医生诊脉开方。反而现在甘草干姜汤和理中汤的适应证很多,这两个药方药效好,且安全。
阳明病,胁下硬满,不大便而呕,舌上白胎者,可与小柴胡汤。
张仲景认为小柴胡汤也能通大便。胁下硬满和呕,属于少阳病,不大便属于阳明,白苔,虽说还没有化成阳明之热,但胃中腐气都涌上来了。而小柴胡汤可以通达三焦气与水气。上焦通达了,津液得以下行;中焦通达了,胃气也就和了,人也就不呕了;下焦通达了,六腑就利了,大便也就下来了。
再说个通便的方子吧。
趺阳脉浮而涩,浮则胃气强,涩则小便数,浮涩相抟,大便则鞕,其脾为约,麻子仁丸主之。
麻子仁二升。芍药半斤。枳实半斤,炙。大黄一斤,去皮。厚朴一尺,炙,去皮。杏仁一升,去皮尖。
上六味,蜜和丸如梧桐子大。饮服十丸,日三服,渐加,以知为度。
老人家便秘,通常可以用麻子仁丸,现在外边有“麻仁润肠丸”。趺阳脉就是脚背上的胃脉,是主后天之本的脉。古代把脉是把三部脉,颈部人迎脉主上,手腕寸口脉主中间,足上趺阳脉主下边,所以古代把脉和现代真的不太一样,但是现在也没人讲这个。古代把脉看病都是正对着病人,寸口脉一定是少阳式,我们现在把脉都是手腕朝上,所以很不一样。再者,古代都是大夫去病人家里看病,去家里有一个好处,就是病人没经过路途的奔波,他的脉一定是最真实的,而我们现在奔波到医院、诊室里,气不平,脉也不会太准。
脚上的胃脉,趺阳脉,浮而涩。浮,就是阳盛、胃气盛;涩,就是阴虚,这里尤指脾阴虚,脾约就是脾阴虚则不能行津液,小便次数越多就越伤脾阴,脉就越涩。浮涩相搏,大便则硬,渐渐地,就形成习惯性便秘。
病根在于胃强脾弱,由于胃强脾弱,有的人不仅大便干燥,还会嘴唇起皮、干裂,因为唇四白属于脾,这时就要用麻子仁丸。丸药都是缓释剂,不像汤药那样有涤荡的效果。这个麻仁丸,就是小承气汤的组方加上麻仁、芍药、杏仁。其中,小承气汤解决胃强的问题,芍药养肝阴、脾阴,麻仁、杏仁有油分,可以润肠、润肺、降气。也就是小承气汤治疗胃气有余,芍药、麻仁、杏仁治疗脾约。这个方子不仅可以治疗大便燥结,还可以治疗痔疮带血、烦躁等症,疗效很好。
如果年轻人偶尔大便干燥,其实都不用麻仁润肠丸,一天三大把松子仁就很管用。
说来说去,人体就是一个腔子,通畅了,人就不病;不通畅,人就大病。
腹泻怎么办?
腹泻在《伤寒论》里叫“下利”。关于下利,也有不同。痞利,用甘草泻心汤;热利下重者,白头翁汤主之;寒利,用理中汤。
有人会说:“前面讲拉不下来,你说用理中汤管用,这会儿拉稀腹泻,理中汤还管用?”
是的,好的中药方子都有双向调节的作用。理中丸对老人五更泻尤其管用。下焦滑脱下利,用赤石脂禹余粮;小便不利,水走大肠,当利小便,用五苓散。
先说痞利。《伤寒论》说:伤寒中风,医反下之(这句是说,伤寒中风,本该发汗,但医生治错了,反而用了下利的药,如此便伤了脾胃之气),其人下利,日数十行,谷不化,腹中雷鸣,心下痞硬而满,干呕心烦不得安(治错后,病人开始拉稀,一天十几次,如此脾气下陷,自然水谷不化,脾胃失调,就会心下痞硬而满,出现干呕、心烦),医见心下痞,谓病不尽,复下之,其痞益甚(而这时医生还没觉出自己的错误,看到病人心下痞,以为用药不够,继续用泻下的药物,病人心下痞的问题就更严重了),此非结热,但以胃中虚,客气上逆,故使鞕也。甘草泻心汤主之(张仲景的解释是:这个病症不是阳明胃家实,而是胃里虚弱,消化不良,食物上逆,造成的心下发硬,这时的补救方法是用甘草泻心汤)。
甘草四两,炙。黄芩三两。干姜三两。半夏半升,洗。大枣十二枚,擘。黄连一两。(后人认为其方漏掉了人参。)
现代基础用量:炙甘草12克,黄芩9克,干姜9克,半夏6克,大枣4枚(擘),黄连3克。
上六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。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古代是一次煮成三碗,一天服三次。照现代剂量,煮两煎,早晚各一碗即可。
甘草泻心汤,重用炙甘草,补中益气;黄连祛心火,黄芩清肺热,二者解决“心烦不得安”的问题。干姜驱寒,半夏降逆,解决“客气上逆”的问题。其实客气上逆这个问题,很值得关注,比如口腔黏膜溃烂、前阴黏膜溃烂、肛门黏膜溃烂等,出现不好的味道时,就容易癌变,这时可以用甘草泻心汤。最后,用大枣补充下利造成的津液不足。
再说下焦滑脱下利,就是拉得收不住了,肛门全无约束之力了,属于滑泄,这时就要用赤石脂、禹余粮这些收涩、固涩的药。
伤寒服汤药,下利不止,心下痞鞕。服泻心汤已,复以他药下之,利不止,医以理中与之,利益甚。理中者,理中焦,此利在下焦,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。复不止者,当利其小便。
这一段要细细读之。伤寒下错了药,下利不止,伤了脾胃之气,出现“心下痞硬”,这时可以吃泻心汤。如果又开错了药,下利不止的话,医生又用“理中汤”来救,可是腹泻还止不住,这是因为“理中汤”作用在中焦,而这个下利是在下焦,出现肠子滑脱,所以要用赤石脂禹余粮汤。再者,中医还有个“利小便以实大便”的说法,也可以用“五苓散”。
赤石脂禹余粮汤怎么吃呢?《伤寒论》里是把这两味药煮着吃。赤石脂一斤,禹余粮一斤,打碎。右二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滓。分温三服。这个方子用量很大,否则收不住。后来也有医生把这两味药研成面,让病人拌在饭里面吃,疗效也很好。
热利,一般指痢疾。有两个特点,一是大便黏,有脓血便,二是有下重感,而且口渴,舌苔黄腻,小便也黄。属于肝不疏泄,一般用白头翁汤。
热利下重者,白头翁汤主之。
白头翁二两,黄柏三两,黄连三两,秦皮三两。
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去滓,温服一升,不愈,更服一升。
药味有四:白头翁、黄柏、黄连、秦皮。其中白头翁是治疗热性痢疾的专药,黄柏燥湿、清热,黄连厚肠胃,秦皮清肝胆热。
现在很多人拉稀都属于寒利,可以用通脉四逆汤、四逆汤、白通汤和理中汤等。
比如《伤寒论》说:下利清谷,里寒外热,汗出而厥者,通脉四逆汤主之。下利,腹胀满,身体疼痛者,先温其里,乃攻其表。温里宜四逆汤。少阴病,下利,白通汤主之。
长夏,指伏天的时候。伏天暑湿重,人最容易得腹泻等里寒证。天热,人喜饮食寒凉,这样就把脾阳伤到了。把脾阳伤了以后,水谷不化,有的人是腹胀,有人是直接拉稀。
记住,夏天吃寒凉这件事是现在很多疾病的根源,总而言之一句话,夏天不能吃冰。据说宋徽宗常年吃冰导致寒中腹泻,好多医生都治不了,最后是附子理中汤救了命。理中,就是理中焦,把中焦理好了,上焦、下焦都好弄。上焦的咳嗽、下焦的腹泻,都能治。我出国旅游什么药都不带,只带一盒附子理中丸,可以不吃,但不能不带。
这个方子在《伤寒论》里的霍乱篇,只要你脾胃不舒服,只要你水土不服,只要霍乱起来了,吃它,都管用。当然最好是附子理中汤,汤,荡也,有涤荡之效;丸是缓释剂,疗效不及汤。
如果长年虚弱,又月经不调,又成天到晚没劲儿,又不敢喝汤药,那你就用理中丸。但是有人一看说明书,说:“上面也没写能治月经不调啊!”它上面还没写“特别瘦的人能吃胖,特别胖的能吃瘦”呢!中焦理顺了,人的消化吸收力就强了,同时还祛了寒湿,人自然胖了能瘦下来,而特别瘦的会稍微肥美一些。也就是说,如果懂了理中汤的原理,就知道它没写的好多病都能治呢!
比如我曾见过一个从中学起就精神错乱的女子,于今已经40多岁。一见面就要打人,脉也是坚决不让把的,怎么办?她人又黑又瘦,又成天不睡,只好按原理开药了。前面讲过,这些病无非是胃寒、肾寒,于是就开了理中汤加茯神,两个月后她就亲自来鞠躬谢罪了,伸着手让你把脉,人也胖了白了。所以说,懂原理最为重要。
我们看一下理中丸的制作法和服用法。
人参、干姜、炙甘草、白术各三两。
上四味,捣筛,蜜和为丸,如鸡子黄许大。以沸汤数合(就是开水),和一丸,研碎,温服之,日三四,夜二服;腹中未热,益至三四丸。
理中丸的服用方法有趣,一是要捣碎了和开水和在一起服,吃到肚子发热为止。如果肚子不发热,可以增加至三四丸,肚子一热,脾阳就恢复了。这是丸药的制作法和服用方法。最后还说了一句“然不及汤”,即丸药赶不上汤药。
汤药的制作和服用方法是怎样的呢?汤法,以四物依两数切(四种药按照剂量做成切片),用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——又是一次煮三碗,一天服完。最有趣的是“服汤后如食顷,饮热粥一升许,微自温,勿发揭衣被”。就是服汤药后一顿饭的工夫,喝热稀粥一碗,还要盖上被子,捂着点儿,让水谷之气来帮助恢复脾胃的阳气,祛除寒邪。《伤寒论》有两个方子说要喝热粥,一个是桂枝汤,一个是理中汤。而这两个方子,也是《伤寒论》里比较有代表的方子。
理中汤这四味药看上去平淡无奇,人参、干姜、炙甘草、白术,怎么能治那么多病呢?
首先,以红参补五脏虚。人体,从来都不会是某一脏虚,若虚,就是五脏皆虚。红参,生于至阴之地的至阳,所以既能补气,又能补阴。五脏为阴,所以它可以补五脏,同时又补肺脾之气。
其次,以白术祛湿,鼓荡肚脐与命门之气,振奋中焦、下焦。如果只鼓荡中焦,浊气还是没有去处,下焦振奋了,驱邪才有力。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,理中汤药方里虽然没有一味泻下的药,可一吃下去就放屁跑肚,且臭气熏天,这方子想必是开对路了。理中汤更妙的是,它可以双向调节——拉稀的,很快就大便成形了;便秘的,会狂泻。这跟前两味药有关,五脏足了,中下焦鼓荡了,浊湿自然就动起来了。
这时,第三味药——干姜更是厉害。干姜可是味好药,气质沉稳干练,有大将之风。味辛,走而不守,直入脾胃,亦入肝肺。能燥湿,能温中,不仅能宣散身体的瘀滞,还能宣散情绪的瘀滞,而且还降浊气。于是,浊湿便痛快下行了。难怪仲景先师特别喜欢用干姜。关键它专门斡旋中焦,能安定远方,又能安定近处,健脾还阳。所以,很多药方里都会用到它。
理中汤里最后一味药,是炙甘草,味甘、气平、性温。仲景113方中有70多个方子用之。甘草,入太阴脾经、肺经,入少阴心经、肾经,入厥阴肝经、心包。可以说,它是五脏的重宝!现代中医学用甘草,一般是认为它能解毒,其实它的作用远远不止如此。用在此方中,甘草除了配人参以补中益气,还有一个加大心力的作用。心君强,则全身强;心君弱,则全身弱。比如有人总说自己浑身没劲儿,有些人没劲儿是肺气虚,这是病。而有些人没劲儿,是心力弱,觉得人生了然无趣,活着没劲儿,就真没劲儿了。但若生活中出点儿大事,他的劲儿噌一下就能起来,所以这只是心病。
从剂量上看,理中丸的制作是四味药等分,都是三两,按李时珍的换算法,也就是统统9克。但实际上,理中汤里可以变化无穷。如果中焦寒邪重,干姜量可以大,如果湿邪重,白术量可以大,而且有生白术、炒白术之变化。如果五脏虚、心力弱,人参、甘草的剂量也要变化。
在《伤寒论》里,就已经有了理中汤剂量的各种加减,比如:“若脐上筑者,肾气动也,去术加桂四两。”就是如果肚脐上有跳动感,属于肾水上犯。这种情况下,仲景主张一定要去掉白术。为什么去掉白术呢?因为白术本身就鼓荡此处,这时为了防止奔豚,气机上冲,所以去掉白术而加桂枝,以通心阳。心阳一壮,心肾相交就壮了,肾水就归位了。
“吐多者,去术,加生姜三两”,因为生姜止呕。“下多者,还用术”,如果下利严重的,还是要用白术,但要用炒白术。“悸者,加茯苓二两”,心悸的人,加茯苓,因为茯苓祛上焦湿,且安神。“渴欲得水者,加术”,要加大白术的剂量;“腹中痛者,加人参;寒者,加干姜”。最后一条,“腹满者,去术,加附子一枚”,是指腹部胀满的人,下焦寒重,就要用到附子,理中汤加附子就是附子理中汤。
由此可见,什么情况下该加什么药,是有理可循的,其科学推理真是严谨。一旦医生把过脉、辨过证后,换一味药,药效就截然不同了。
曾有某中医院校的博 士生导师对我很好奇,正好他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,便来求诊。他是个虚劳症患者,吃了很长时间的六味地黄丸加减,但始终解决不了自己的困倦、衰疲、脱发等。于是我按他的脉象开了20帖纯理中汤,他有点儿不屑,认为就这么四味药怎么能治自己严重的问题呢?将信将疑吃完药后,大为惊喜。脱发少了,晨勃有了,雄风也重现了。于是便组织学生开始研究经方。这倒令我有点儿诧异了,这么好的一个方子,难道他们不会用吗?可见中医之衰败久矣!
理中汤到底能治什么病呢?反正我用它治过胃病、抑郁症、痛经、高血压。用它治高血压时,老年人见效快,中年人有血压增高的表现,至于为什么,我在高血压那节再讲。所以,如果你解决不了后续的问题,或知晓其中的原理,就不要乱服药。我还用它治过癫痫、阳痿、遗精、白血病、皮肤病、心脏病、腹胀、肺癌、肾癌等。
从原理上讲,治病本于阴阳,人之阳气要想动起来,在于温暖。寒则不动。温,则五谷得以化,谷气升而中气得养。理中,就是给中焦阳气以助力。如果脾胃阳虚,则中气不升,膻中则无宣发之用。心君无力,肺神不清,就是心脏病和肺病。中焦无力,下面六腑就无力推陈。下焦无火,就会下利清谷,上失滋味,吃饭不香。由此,五脏六腑失序,诸症并起。用人参、白术、炙草,可以固摄中焦脾胃,可使食欲大增。干姜附子通十二经脉,以助下焦而蒸腾阳气。由此,以五谷入于阴,而长气于阳,上输心肺,下摄六腑,五脏六腑皆因受气而安,这就是理中之秘旨。可见,方子是个好方子,但也要有明理的医生用,否则一生也是蹉跎。
如果原先你没有吃过任何中药,这个药一下去好多毛病都能见好。最大的好处就是大便比原先通畅很多,原先两天一次,现在一天可以两次。有口臭的人基本有便秘,下窍一通,上窍自然舒服。但如果你原先一直乱吃药,就会疗效慢一些。
但大家一定要记住,吃药最根本的在于方向对不对。现在各路说法也多,爱指手画脚的也多,关键看自己能否懂些医理,能不能坚持主见。其实,从某种意义上说,病,不重要,关键在于得病的人。人,才是造病的机器,是人在造病,并不是病在造人。所以中医是治人、不治病的一门大学问,把人治好了,病自然去。
所以中医治疗在很大程度上是“话疗”,先通过交流把病人的心结宣开才好,所以必须见面才行。都说求医问药,可现在的人只想求药,病就没办法治。治病,如果没把人整明白,病就是好了,这人还会得别的病……唉!这其中的道理,有多少人懂?
现在口臭的人越来越多,中医叫作“口气重”。其最主要的原因是长期郁闷生气或爱吃冷饮,胃的功能为寒邪所困,阳明燥火亢盛。也就是说,刚开始有口气时,属于阳明燥火亢盛,是实证;等到口气重时,就是虚证了。
阳明胃本身是燥火,火力不足,则不能化水谷和腐气。如果人总是生气郁闷,则生寒;又喜欢冷饮,也生寒。这些寒邪就使胃壁中运行的气血渐渐凝固而变为垃圾,则其腐熟和下降功能就会被困住。这时,胃就会用生发燥火的形式以自救,从而疏通经脉,并驱赶凝滞的寒邪,这样就会出现心烦、口渴、咽干、喜饮冷等症状。
下面说一下粉刺。一定要把粉刺和痤疮分开,在年轻人的胃经循行的区域,比如脑门、脸颊上长的叫粉刺,也叫青春痘。而长在下巴颏上(小肠经循行的地方)的是营养过剩导致的痤疮,不是粉刺。
粉刺是阳明热气裹挟着寒邪而上行,所以粉刺外边红、里面白,是热包寒象,这是实证。治疗还是以温经散寒为主,比如服用通脉四逆汤或理中汤20剂左右就会管用。其中干姜量大,就是在破胃寒。
记得当年有个姑娘一周后要办婚礼,可粉刺很让她烦恼。把脉后是通脉四逆汤证,吃药后第一天往外发了发,第三天就基本干净了。到结婚那天,脸就亮堂堂的啦。这时如果辨证为热象,误用了寒凉药,就是把阳明胃火向下压。火全压下去了,阳明燥火也没法带寒邪外出了,虽说暂时治得没粉刺了,但嗓子会哑,而且粉刺还会反复发作。也就是说,方向治错了,会添新病。老用寒凉药,最终会灭了胃火,年纪一大,就落下咽喉病,或胃痛。所以,大家用药一定要小心。
胃过寒的话,则难化五谷。胃气本来应该下行,一旦胃气凝滞,就是胃呆(胃变傻了,不知饿,也不知香臭)。胃气不往下走,就往上升,兼五谷腐化之气味,聚集口腔,轻者叫口气,重者叫口臭。由于胃气下降的功能被抑制,就会形成不同程度的胃气上逆现象。胃气上逆,就会将胃中的胃酸和胆汁逆向流入口腔。胃酸上逆就形成了严重的口臭,胆汁上逆就形成了口苦。
五脏各有其味,即肝味臊、心味焦、脾味香、肺味腥、肾味腐。没病的人,嘴巴里自然是淡味的,有一点儿甘,但绝不是甜。一旦觉得嘴巴里有味,就要好好体会,到底是五脏的什么味道收不住了,泛了上来。比如有肺病的人,嘴里会有腥味或铁锈味。但人体还是会自救的,如果脾胃黏滞,人就喜欢吃一些香窜的东西。因为香窜的东西,会宣开脾胃的湿滞。现在大家都苦闷,所以好多人口重,喜欢香窜的味道。
中国人太会整词了,有个词叫“醒脾”,醒,就是刚刚睁眼睛的那种感觉,醒脾,就是让滞住的脾慢慢苏醒过来,好美。其实不是只有香能醒脾,它的反面“臭”,也能醒脾,比如臭豆腐等。当有人出现牙关紧咬等昏迷症时,古代有钱人会用麝香来开窍,但此药太昂贵了,穷人用不起,咋办?搅拌粪便直冲鼻腔,也成。只要懂原理了,万物皆为我所用。
脾胃虽然总被连着说,但我们要明白,胃属于阳明,虽然属阳,但主降,就是胃气是要下降的;脾属于太阴,但主升,所以脾气是要升的。阳的东西要下行,阴的东西要上行,就是生命的复杂性,就是老子的“反者道之动”。如果胃气不降,胃中腐味上行就形成了口气,口气为什么不好?腐味应该是在下焦,它跑到中、上焦来了,就干预了上焦这一部分的干净清爽。上焦的一切都应该是清亮的,比如我们的眼睛,要亮亮的;嘴巴,要清清爽爽的;鼻子,要通畅;耳朵,要清爽……这样的身体才叫好。如果我们眼睛不亮了,头昏沉了,口中腐味滋黏,就是“阳”的地界全被“阴”占领了,人,也就病了。而且,这个病,还不是小病。
总有人在我的新浪微博里求治疗口臭方,因为没有把脉,所以不能开中药,只能开中成药,就开了一个挺轻巧的小方子。口臭的根在脾胃阴寒,附子理中丸肯定有效,理中,不就是理中焦嘛。中焦,含脾胃、肠胃,泛酸、瞋胀、腹泻,统统是中焦的问题。当然,最好是理中汤,因为汤药有涤荡之疗效,快速且有效,丸药则属于缓释剂,药效比较慢。
怎么吃呢?因为此人有口气,还泛酸,还肚子胀,这些毛病一定会导致浑身无力,理中汤加黄连正好对治这些毛病。丸药的具体做法是:用黄连3克煮水,冲服两丸理中丸。最好把理中丸捣碎,用黄连水冲服。如果能在上午八九点钟脾经当令时服用,效果更佳。
用理中汤,大家好理解,加黄连,大家就不理解了,黄连不是苦寒药吗?
黄连是寒凉药,药书上说:黄连,味苦、寒,入心及胞络,亦入肝。有引经之用。可止利、抑酸,安心、定躁。多为臣使,就是说它只是个帮忙打杂的小伙计,难以为君。黄连泻心之浮火,肉桂敛肾火,心不下交于肾,则日不能寐;肾不上交于心,则夜难安。黄连肉桂同用,就是交泰丸,心肾交泰,则眠安。但黄连不宜久用,亦不宜多用,它于百药中只是小卒,不是官,它只知战斗(泻火),但不能生气血、长精气。但它是个正义的小兵,只祛心中之邪火。而祛邪火就是补正火,安君火,它真的不是灭心火,而是降心火,所以它是心之所爱。它虽然寒,但没黄柏那么苦寒。黄连入心,黄柏入肾。
3克黄连,很小的量,却能调整升降。用一点点苦,把焦灼的心气稍微往下带一带。只要心火不再往上使劲地蒸腾,再加上中焦这里一开,气自然就沉下去了。如果泛酸口苦的现象消除了,就可以把黄连去掉,继续服用附子理中汤即可。
另一个也姓黄的药——黄柏,就要慎用。很多中医喜欢给更年期妇女开“知柏地黄丸”。知,就是知母,柏,就是黄柏。知母、黄柏性寒,并且泻肾中之火,既不可重用,又不能久用,一定要慎之又慎。长期吃这味药的人,一眼就能认出来,脸上有一抹粉红,脸也粉嫩,好些妇女还以此为美呢。其实,这是大寒凉逼出的虚火,久之,救都救不得。
所谓更年期,只是女性生命当中一个微妙的过程,不是病,但会因为气血水平的重新建立而出现一些症状,比如潮热出虚汗,比如足跟痛,比如失眠加重、脾气暴躁等。
知柏地黄丸是六味地黄丸加知母和黄柏而成,也就是滋阴加上去虚火的药,用于阴虚火旺、潮热盗汗、耳聋耳鸣、虚火牙痛等症。我们要先分析阴虚火旺、潮热盗汗、耳聋耳鸣、虚火牙痛这些症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,然后再判定如此用药对不对。我们首先要知道,潮热盗汗、耳聋耳鸣、虚火牙痛这些症状最根本的问题是阳虚。而所谓更年期的绝经,如果大家很好地听了先前讲的《黄帝内经》,就知道来月经首先得冲脉足、任脉盛,而绝经,就是阳与阴,冲脉和任脉都虚了。都七七四十九了,哪还有什么火旺?再说,潮热盗汗在后背,耳聋耳鸣在上,虚火牙痛也在上,都是在阳位出了问题,再长期用知母黄柏销伐这个火,那真是要了命了。
说白了,此方,年轻人用得,但也不可久用;更年期的人,用不得。
在讲《黄帝内经》的时候,我谈过上火的问题。说是因为寒邪占据了正气的地盘,把正气逼得上行而为邪气,所以应该引火归元,而不是强行灭火,强行灭火和消炎,是西医思路,而不是中医思维。但知柏地黄丸里的这两个灭火药太凶猛了,黄连顶多去去心中的邪火,知母、黄柏直接灭的是肾火。
人体有几个火,是要细心养护的。心火为君火,肾阳为相火,此外还有胃阳明火、大肠阳明火,三焦和胆是少阳火。胃无火则不能腐熟食物,大肠无火则不能燥干便便。这几个火,都是要极度保护的。正是它们,使我们的生命温熏如一团阳气,使我们的生命生生不息。如果你天天吃泄火药、降火药,第一先伤胃,第二伤大肠,然后就伤心肾,所以吃消炎药、降火药一定要谨慎,至少20岁之前,40岁之后,基本都不要沾。20岁之前,是承受不起,会有后续副作用的问题,比如原先的四环素牙等;40岁之后是代谢不掉,对身体也是负担。
知柏地黄丸不是《伤寒论》里的方子,是后人在六味地黄丸上加了知母和黄柏。黄连可以祛心之虚火,黄柏则专门泄肾之相火,如此久服,肾必虚。脸色粉白就是《伤寒论》里说的“面如妆”,就是“虚阳外越”。要想知道什么是正常的脸色,得看小婴儿,微黄且光润明亮,而病色就是暗黄、萎黄,粉了,更不好。
古人说:知母这味药,味苦、大寒,行天地肃杀之令,非长养万物者也。入足少阴肾经、足阳明胃经,又入手太阴肺经。最善泻胃、肾二经之火,此物只可暂用,而不可久服。而且脾胃虚寒,大便溏泄者忌服。大家想一下,现在有几人脾胃不虚寒,又有几个更年期妇女脾胃不虚寒?当年张景岳把知母黄柏加入六味丸中,也是教人暂服,以泻肾中浮游之火,非教人长服也。黄柏清肾中之火,亦能清肺中之火,知母泻肾中之热,而亦泻胃中之热,此二药兼用,肾、肺、胃一片凉意顿生啊。
关于肾,有个说法叫左肾右命门。形象地说,就是有肾阴和肾阳,肾阴指肾精,肾阳为相火。肾,坎卦,上下是水,中间是真阳。黄柏苦寒,乃至阴之物,其性寒冷,只可暂用以降火,而不可长用以退热。你想一下肾本阴寒之地,难生草木,阴寒之药,怎么能够反生精髓呢?如果万不得已而用黄柏,亦宜与肉桂、砂仁等同用,一寒一热,水火有相济之妙,才不至于被阴寒之气所逼,损胃而伤脾也。
《内经·生气通天论篇》一再申明,人生于火,生于阳气,我们所做的一切,都应该是培火、壮火,而不宜损火。换个角度来说,坎中真阳外飘,也是因为坎水不足,即肾精不足,拽不住真阳,此时最好是补肾精,而不是泻真阳。更何况,肾水一遇寒凉,即无法生髓,所以知母、黄柏兼用,直损真阳也!不这么直言相告,无以救大家乱吃药的毛病!
如果长时间服用知柏地黄丸会让身体的正气被损伤,从而让身体出现气虚的现象,因此有一些长时间服用知柏地黄丸的患者会发现自己有胸闷气短、四肢无力等气虚表现。
总而言之,中医中药其中真是玄妙太多,不懂的话,千万别乱吃药,学会医理,把药性药理弄明白了再吃。
对很多事、很多人,我们要先练就一个“知止”的能耐,就是有点儿主见和定力,别跟风跑,别话赶话,别总想着当下一点儿亏都不吃。现在有微博微信,天天各种说法满天飞,大家学《黄帝内经》后,对那满天飞的养生说法就有标准去判别了。如果他说甩手好,你就要想一下为什么。哦,经脉交接转换处都在手脚处,那岂止甩手好,甩脚应该更好。老有人问什么防霾?身体强壮了就防霾,别的都不防霾,有人说能提前吃点儿药防霾不?你要把肺怎么着,不喘气吗?所以,别瞎想,关键在于修一个化万物的力量,化为美好的,能吸收;化为糟粕的,能排除。万物靠什么化呢?靠先天元气,靠后天脾气和肝气,所以,要有强大的肝和脾,才是养生的要点。
胃的实证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,久之,就成为虚证,再加上郁闷,阳气虚弱,则阴寒泛滥,就是溃疡。如果只是寒邪重,那就是胃疼。而溃疡,指创面塌陷,属于营养匮乏,已经有血虚的问题了。
咱们先说看得见的溃疡,比如口腔溃疡。艾滋病人通常有口腔和咽部黏膜炎症及溃烂,这是免疫力极度低下的表现。口腔溃疡,一定是五脏皆虚,而且是“阴阳俱虚”。什么象表示气虚?溃疡面塌陷,凹进去一块,通常上面还有白膜,这就是气虚。边界发红溃烂,则是阴虚。
咱们再对溃疡具体发作部位做个判断。口腔溃疡有三种。
一、嘴唇内侧的口腔溃疡,是肝经的问题。比如有些妇女经期后会出现口腔溃疡,就是肝血虚的问题。20多岁的人月经过后出现口腔溃疡,一定是血虚,不仅溃疡,还舌头疼,只要这个人喊疼,就还属于“精足”。等到溃烂时不觉得疼了,就是精也不足了。《灵枢·经脉》篇里说,肝经,“其支者,从目系下颊里,环唇内”,是说肝经的支脉从眼睛走到脸颊里面,环唇内走一圈。可不是嘴角哦,嘴角烂是脾经的问题,肝经是环嘴唇里面的一圈,所以嘴唇里面的口腔溃疡是典型的肝血不足症。这个可以用当归四逆汤,但服药后刚开始可能气攻病灶,会发作得厉害,坚持一下就好了。
二、舌头上的口腔溃疡,是心血不足的问题,因为“舌为心之苗”。舌头痛、舌头歪、舌头上有溃疡,都是心脏的问题。但整个舌头又按五行分不同区域,比如舌尖溃疡属于心血虚,两边溃疡则是肝胆的问题。而舌头下面的问题,则属于脾经,脾经是“系舌本,散舌下”,所以舌下痛、舌下溃疡是脾经的问题,但也会引发心脏疾患。所以要区分不同的问题,把脉后才能下药。
三、牙龈上的溃疡,是脾虚的问题,因为“脾主肉”。脾气通于口,嘴唇饱满就是脾气足,嘴唇红润就是脾血足。如果牙齿肿痛,口中溃烂,或口臭,李时珍有个小方子很有用,是用细辛煎成浓汁,多次漱口,热着含在嘴里,冷了吐掉。而小儿口疮,可用醋调细辛末贴敷脐上。
口腔溃疡为什么反复难愈?是因为很多人把它看作上火,而重用消炎药,或认为是缺乏某种维生素,而很少有人从肝、心、脾去看待问题。还有些人吃中药期间会出现口腔溃疡,那基本是因为原先就有这个病症,一吃药,就把这病根翻出来了。这时就是发一个病走一个病,不用担心,接着吃、接着向外赶就是了。
看不见的溃疡是西医所言幽门螺旋杆菌等,因为幽门螺旋杆菌是胃炎、胃溃疡、胃癌、胃淋巴瘤的主要致病因素,所以很多人很害怕。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溃疡患者的普遍症状是:食后上腹部饱胀、不适或疼痛,常伴有泛酸、烧心、腹疼、腹胀、嗳气、消化不良等症状,有些患者还可出现反复发作性剧烈腹痛、上消化道少量出血等,治疗这些恰恰是中医的长项。而西医需要采用四联疗法进行根除,其中就包括两种抗生素。如果寒邪过凝,就容易形成肿瘤。但西医治疗的同时也强调要避免生冷、辛辣刺激、油腻食物和减少胃酸分泌的食物。例如:不能喝酸奶或牛奶,低盐,少食多餐,尽量少吃水果,增加运动量,多休息等。这些都是对的。
中医是怎么看待这个病的呢?中医认为胃的上口是贲门,下口是幽门,所以幽门螺旋杆菌,属于阴寒。治疗不过是,用热,破寒;用温,化寒。就是要帮助阳明热,而不是助阴邪。寒凉药,首先伤胃。胃,寒邪实时,是口臭;气血虚时,是溃疡。久之,再兼生气郁闷,恐惧悲伤,就会生成肿瘤,这就是现在胃病特别多的原因。
胃病怎么治呢?如果是阴虚火旺,则热邪伤血,其人烦热、口渴、喜饮冷,甚至呃逆不休,咳嗽不已,反胃而食不下,轻症可以用白虎加人参汤。
《伤寒论》说:热结在里,表里俱热,时时恶风,大渴,舌上干燥而烦,欲饮水数升者,白虎加人参汤主之。
白虎汤有四大对应症状:大烦、大热、大渴、脉洪大。
热结在里,是说邪热已经结集在阳明胃了,而不是在表了,无表证,才可以用白虎加人参汤,这一点一定要牢记。因为白虎汤里的石膏、知母都是大凉药,如果邪气在表,上了大凉药,就会郁阻阳气,导致脾胃虚寒,就会犯大错。
热邪在阳明,人就会吐下或汗出而自救,这样就伤了津液,津液伤了,人就会“大渴,舌上干燥而烦”,渴成什么样呢?“欲饮水数升”。这也是饮水自救。热邪伤了津液,就要用白虎汤清热、生津液,热邪也伤了气,所以要加人参以补气,而且也生津液。气为阳,津液为阴,阳生才能阴长,所以,不用人参补气,津液是补不上来的。
此方是:知母六两,石膏一斤,碎。甘草二两,炙。人参二两,粳米六合。
现代基础用量:石膏(碎)15克,知母9克,炙甘草6克,人参6克,粳米30克。
上五味,以水一斗,煮米熟,汤成,去滓(为什么用粳米呢?粳米,晚熟而香润者曰粳,一般指十月晚稻,性凉者才可入药。其药性:主益气,止烦,止泄。生津,明目,长智。用粳米就是要中和一下知母和石膏的寒凉,而且固摄着脾胃,并且滑者通窍。这依旧是张仲景治病先护佑脾胃的一贯思路)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,立秋后不可服(此方最好是在大火当令时服用,借天之火而用寒凉)。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,亦不可与服之(进一步补充,寒时不用寒),与之则呕利而腹痛(如果这时上了白虎加人参汤会加剧呕吐、下利和腹痛)。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,得之则腹痛。利者但可温之,当愈(很多方剂,亡血虚家都要慎用,尤其重剂,太虚的人扛不住。只可先用温补的药,再谋他剂)。
所以,大家要在张仲景的服药补充说明里好好体会医理。现在很少有医家给服药说明了。
白虎加人参汤一般用于阳明实证,但其实能用到白虎加人参汤的人现在并不多。现代人得病一般不折腾到一定阶段不看中医,所以到中医手里时,大多已经是三阴证了。比如实证时有大渴、大热、心烦,到了三阴证时,已经不烦、不渴、不热、口中和了,口中和就是嘴巴总是湿漉漉的,这时已经属于阳气虚衰的太阴证了。如果口渴,就是少阴证。
一旦脾胃病进入三阴证,出现真阳虚极,不能化生真阴,那么阴液已枯之人,定然少神气短,肌肤全无润泽。病至此,只宜大甘大温以复阳,阳回则津液自生。凡须使用回阳救逆的,都需要面诊。其实这时面诊,医家都要担风险,如果判断准确的话,服药以后,能渐渐进食,就能够阴长阳生,又得一命。
总之,医生是人不是神,治得了病,未必救得了命。所以病家也要体谅医家的苦楚,都是尽了心、用了力的,彼此退一步,海阔天空才好。
但在成为三阴经证之前,还有一次补救的机会,就是脾胃不和造成心下痞塞的三个泻心汤证:半夏泻心汤、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。所以脾胃不舒服的话还是要早治,能在三个泻心汤时治愈,就不会拖延到三阴经了。
治疗单纯的慢性胃肠炎、胃溃疡,可用半夏泻心汤,治疗效果非常好。
若心下满而鞕痛者,此为结胸也,大陷胸汤主之。但满而不痛者,此为痞,柴胡不中与之,宜半夏泻心汤。
呕而肠鸣,心下痞者,半夏泻心汤主之。(《金匮要略》)
半夏半升(洗),黄芩、干姜、人参,甘草(炙)各三两,黄连一两,大枣十二枚。
现代基础用量:半夏10克,黄芩9克,干姜9克,人参9克,黄连3克,大枣4枚,炙甘草9克。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煮,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半夏泻心汤对应的症状有“呕而发热”(呕是胃里有痰),“但满而不痛者,此为痞”(但,翻译成“只是”)。是说这种人只是心下堵得慌,但胃不痛。如果胃气降、脾气升,心下就舒服了。尤其是酒客,就是嗜酒的人,脾胃里痰湿,寒较重,又恶心呕吐,又关脉脉象弦滑的,可以用半夏泻心汤。
半夏泻心汤由七味药组成:半夏、黄芩、人参、干姜、炙甘草、黄连、大枣。大家看,这个方子跟小柴胡汤的差别在于:小柴胡汤是两胁胀满,所以用柴胡,而这里是心下满,所以用半夏。把生姜换成干姜,因为这是阳明里证,用辛以散之。再加上一味黄连,加强半夏苦降的力道。便组成了半夏泻心汤。
中焦脾胃有一个特点,就是胃为阳明燥火,脾为太阴湿土。单纯寒,好治;单纯热,也好治,就怕这寒热错杂的,所以方子就用黄芩、黄连降胃气,用半夏、干姜散脾寒,再用人参、大枣、甘草补中益气,如此,才能全方位地解决问题。
半夏泻心汤给出了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思路。很多人治疗胃病,总是追着症状走,出现什么症状加什么药,这样就会被动,就像抗生素总追着细菌变异,就总是晚那么一步。好的中医思维是有前瞻性的,把整个局面看清楚了,而不是盯着一个点,这就是心法。
以半夏泻心汤打头的三个泻心汤,其中半夏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,同体别名,只是甘草泻心汤要重用甘草。因为甘草泻心汤的症状多了“下利,日数十行”,也就是腹泻加重,收不住了,而且“心烦不得安”,所以此时要重用甘草以强心安土。
胃中不和,心下痞鞕,干噫食臭,胁下有水气,腹中雷鸣下利者,属生姜泻心汤主。
生姜四两。甘草三两,炙。人参三两。干姜一两。黄芩三两。半夏半升,洗。黄连一两。大枣十二枚,擘。
现代基础用量:生姜12克,炙甘草9克,人参9克,干姜3克,黄芩9克,半夏10克,黄连3克,大枣4枚,擘开。
上八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。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生姜泻心汤用于脾胃不和,总嗳气打饱嗝,并且嘴巴里有味儿,脾不运化,则水湿不去,肠鸣并且下利。这个方子是在半夏泻心汤里又加了大剂量的生姜,生姜能够健胃、消食、散水。所以这个方子里干姜生姜都要用。
这三个泻心汤对现在所谓的急慢性胃炎、胃溃疡及消化道溃疡甚至肝炎等脾胃不和的疾病都有良效。
西医认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不需要治疗,认为就是消化不良,大部分人一生中都会罹患,而这是可以自愈的一种疾病。他们认为:几千万年的人类进化中,人类的胃黏膜能够接受各种刺激而自愈。
这个我非常赞同,我认为:胃病乱治反而会加重。但有一点必须指出,西医没看出胃炎是一个情志病,跟人的情绪密切相关。胃炎不吃西药,我坚决同意,但要改善情绪,否则会造成大病。现在有那么多年轻人罹患胃癌,都说是累的,实际上年轻人哪有累死的,都是愁死的、熬死的。
胃病的最主要原因还不是冷饮与暴饮暴食,而是生气郁闷。生气郁闷是肝木克制脾土,首先会表现在胃部。有些人郁闷后食少、食不下;有些人则是胃呆,吃得更多,或不停地吃零食。当人类的欲望被抑制时,或当人类缺少爱时,都会用嘴巴的满足来填补胃部那深处的空虚和悲伤……
有人会问:“有炎症不是要消炎吗?”这是中西医理念中最大的分歧。我再次申说一遍:传统医学对炎症的看法是——任何炎症都有产生的环境,中医要解决的是产生炎症的环境,而不是一味地杀菌。环境不改变,病菌是杀不完的。你看三个泻心汤都没有所谓的消炎药,但强调脾胃的升降,所以中医的治病原理是调理气机。
面对同一个病人,中医和西医大夫看到的是不同的情况。已故赵锡武老中医生前诊治的一个病例发人深省:一位老妇因便秘20多天住院,西医疑为肠道肿物,剖腹探查未见异常。而患者从此每日腹泻,发低烧不已。最后确诊为“肠道菌群失调”,常规需肛灌健康人新鲜粪汁,但为老妇所拒绝。后经赵老诊断为“太阳阳明合病”,投以“葛根汤加减”,三剂而愈。
这么说吧,如果把肠道菌群比作青草,那么滋生青草的肠道就好比土壤。西医大夫看到的是:草没了,因此要播种草籽,即接种健康人的肠道菌种;中医大夫看到的是土地已经沙漠化了,解决的办法是兴修水利,改良土壤。只要土地肥沃,水源充足,“天涯何处无芳草”?两种医学理论,两种诊疗手段,最终都有可能治好病,但认识问题的方法却是根本不同的!
大家有一个治病误区,包括前面说的那位中医博士生导师,总以为是药在治病,实在不知,中医之高妙在于用气机治病。用药治病的思路,有点儿像西医的靶向治病,好像药特别听话似的,哪里有病,它就去哪里攻病。可一服药汤煮在一起,其中有什么化学反应尚且不知晓,喝进去后谁去了哪里,我们也不知晓。用气机治病,就是把生命当作完整的事物,五脏六腑就像一个运动不息的橐龠,该开的地方开,该阖的地方阖。一旦运转不灵或出错了,好中医就好比机巧的木匠或工程师,中药经方就好比能打开那些机窍的推动力,好比多米诺骨牌,只需一个小小的外力,就能千里江山顺承而下……
这也是中医大夫老是笑眯眯的样子的原因,因为在他心里,治病不是动枪动炮,而是像画了一幅美好的画。更关键的是自己的一个信念、一点儿灵动,给这幅画点了睛,添了彩,让生命有了新的光芒,怎能不欢喜异常呢!
所以现在的治疗学有两个问题。
一是医生用力过猛。细菌好比蚊子,用抗生素打蚊子,就是用大炮打蚊子,可能好的坏的都打死了。其实对付蚊子,用手轰,可;用手拍死,也可;开窗放出去,也可。有肝病,把肝经的药全用上,就会造成损肝。而肝最喜条达疏泄,就好比大树,底下要有水,上面要有阳光,用肾之精水和太阳之阳气,就是在给肝以生机。
二是病人容易想当然。病人总以为把药吃进去了,就直接补了身子。想得美。药想发挥作用,还得靠火和水煮一遍才能吃。药就是进了身体,也得经过元精元气的气化才能发挥作用。从来都是“杀敌一千,自损八百”,所有病邪全去掉时,最后也得落个虚证,等于打了一个大仗,回来就得歇着。所以说“三分病七分养”,最后这个“养”才是大功夫。
咱们再讲一个方子,来解释阳气在生命里的作用和在方子里的作用。
《伤寒论》说:小便不利,水走大肠,当利小便。也就是说有的人拉稀,是因为水走错道了,没有小便了。利小便的方子是五苓散。
五苓散在《伤寒论》里应用很广,病机均为水湿内盛,膀胱气化不利所致蓄水证。
比如“小便数者,大便必硬,不更衣十日,无所苦也(就是不大便也不难受)。渴欲饮水,少少与之,但以法救之。渴者,宜五苓散”。(有人小便数、大便难,而且这种人会口渴。)但以法救之。(就是一定要明白原理才能下手救治。)
霍乱,头痛发热,身疼痛,热多欲饮水者,五苓散主之。(治发热头痛、口干总想喝水的,也可以用五苓散。)
太阳病,发汗后,大汗出,胃中干,烦躁不得眠,欲得饮水者,少少与饮之,令胃气和则愈。若脉浮,小便不利,微热消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(治大汗后,失津液,烦躁睡不着,特别口渴的,或脉浮,小便不利,叫渴的病人,也可以用五苓散。)
中风发热,六七日不解而烦,有表里证,渴欲饮水,水入则吐者,名曰水逆,五苓散主之。(还有一种半表半里证,口渴,可喝了水又不解渴,有时还会吐水,这是水逆症。)
五苓散方:猪苓十八铢,去皮。泽泻一两六铢。白术十八铢。茯苓十八铢。桂枝半两,去皮。
现代基础用量:猪苓、茯苓、白术各9克,泽泻15克,桂枝6克。
上五味,捣为散。以白饮和,服方寸匕(每服6~l0克),日三服。多饮暖水,汗出愈。
先说散剂。中药散剂指药材经粉碎、混合均匀制成的粉末状制剂。五苓散,顾名思义,就是有五味药:猪苓、白术、茯苓、泽泻、桂枝。就是把这五味药打成粉,用白米汤调和好,一次吃一条匙大小的剂量。一天服三次,服后多饮热水以助药力,如果出汗了,病就好了。
人体表中风、伤寒后,结热在里,热就伤气分,人就烦渴饮水。可是这时因为下焦蓄水,小便不利,津液无法上行,人就渴,而上面喝多了,无以气化,人就会吐涎沫而且头晕,中医称之为“水逆”。也就是表证没好,脉还是浮数,寒邪在太阳半表半里,憋住了太阳膀胱的气化作用,这时就要用五苓散。五苓散有两个作用,一个是利水,一个是发汗。在服用方法里,饮暖水就是帮助利水和发汗。
人体的水,由肾所管,同时,肾司二便,所以这个治水的方子就要从肾入手。其中,泽泻味咸入肾,长于利水,去阴汗,利小便如神,是除湿去渴之仙丹;猪苓黑色入肾,利水;白术味甘归脾,可以阻断水之逆流;茯苓色白入肺,清水之源头,源头一清,水气就顺了。泽泻、猪苓、白术、茯苓都有渗湿利水之用,但人们都对此方中有桂枝表示不解,不知桂枝之用,此处最妙,湿邪要想离开身体,全靠桂枝通阳、兴阳,以化太阳之气。气化一行,小便亦利,邪也就可从此而出,病亦可从此而解。
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谓:“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气化则能出矣。”
膀胱的气化有赖于阳气的蒸腾,因此方中一定要有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,解表散邪以祛表邪。唯有加了桂枝,并多服暖水,才能使水津四布,上滋心肺,外达皮毛,涔涔汗出,解表里之寒热。此方虽轻,但功莫大焉。
在《金匮要略》里,张仲景还用五苓散治疗水邪上逆、冒蔽清阳的癫眩症。伤寒大家刘渡舟按照此理治愈过一个男青年的癫痫,方子是:泽泻18克、猪苓10克、白术10克、茯苓12克、肉桂3克、桂枝10克,九剂。其中加了肉桂3克,可以暖膀胱、助命门之火,增加桂枝兴阳的作用。对治阳虚水泛型的癫痫病,可谓妙矣。